Android面经
Android面经
Martin LeoAndroid面经
一、四大组件
1、Activity的生命周期
- 启动Activity:系统会先调用onCreate方法,然后调用onStart方法,最后调用onResume,Activity进入运行状态。
- 当前Activity被其他Activity覆盖其上或被锁屏:系统会调用onPause方法,暂停当前Activity的执行。
- 当前Activity由被覆盖状态回到前台或解锁屏:系统会调用onResume方法,再次进入运行状态。
- 当前Activity转到新的Activity界面或按Home键回到主屏,自身退居后台:系统会先调用onPause方法,然后调用onStop方法,进入停滞状态。
- 用户后退回到此Activity:系统会先调用onRestart方法,然后调用onStart方法,最后调用onResume方法,再次进入运行状态。
- 当前Activity处于被覆盖状态或者后台不可见状态,即第2步和第4步,系统内存不足,杀死当前Activity,而后用户退回当前Activity:再次调用onCreate方法、onStart方法、onResume方法,进入运行状态。
- 用户退出当前Activity:系统先调用onPause方法,然后调用onStop方法,最后调用onDestory方法,结束当前Activity。
2、Activity的四种启动模式
- standard(标准模式):如果在mainfest中不设置就默认standard。standard就是新建一个Activity就在栈中新建一个activity实例;
- singleTop(栈顶复用模式):与standard相比栈顶复用可以有效减少activity重复创建对资源的消耗,但是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,不能一概而论;
- singleTask(栈内单例模式):栈内只有一个activity实例,栈内已存activity实例,在其他activity中start这个activity,Android直接把这个实例上面其他activity实例踢出栈GC掉;
- singleInstance(堆内单例) :整个手机操作系统里面只有一个实例存在就是内存单例;如APP经常调用的拨打电话、系统通讯录、系统Launcher、锁屏键、来电显示等系统应用。singleInstance适合需要与程序分离开的页面。例如闹铃提醒,将闹铃提醒与闹铃设置分离。
在singleTop、singleTask、singleInstance 中如果在应用内存在Activity实例,并且再次发生startActivity(Intent intent)回到Activity后,由于并不是重新创建Activity而是复用栈中的实例,因此Activity再获取焦点后并没调用onCreate、onStart,而是直接调用了onNewIntent(Intent intent)函数。
二、View
1、View的绘制流程
视图绘制的起点在 ViewRootImpl 类的 performTraversals()
方法,在这个方法内其实是按照顺序依次调用了 mView.measure()、mView.layout()、mView.draw()
View的绘制流程分为3步:测量、布局、绘制,分别对应3个方法 measure、layout、draw
- 测量阶段:measure 方法会被父 View 调用,在measure 方法中做一些优化和准备工作后会调用 onMeasure 方法进行实际的自我测量。onMeasure方法在View和ViewGroup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:
- View:View 中的 onMeasure 方法会计算自己的尺寸并通过 setMeasureDimension 保存。
- ViewGroup: ViewGroup 中的 onMeasure 方法会调用所有子 View的measure 方法进行自我测量并保存。然后通过子View的尺寸和位置计算出自己的尺寸并保存。
- 布局阶段:layout 方法会被父View调用,layout 方法会保存父 View 传进来的尺寸和位置,并调用 onLayout 进行实际的内部布局。onLayout 在 View 和 ViewGroup 中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:
- View: 因为 View 是没有子 View 的,所以View的onLayout里面什么都不做。
- ViewGroup :ViewGroup 中的 onLayout 方法会调用所有子 View 的 layout 方法,把尺寸和位置传给他们,让他们完成自我的内部布局。
- 绘制阶段:draw 方法会做一些调度工作,然后会调用 onDraw 方法进行 View 的自我绘制。draw 方法的调度流程大致是这样的:
- 绘制背景:对应
drawBackground(Canvas)
方法。 - 绘制主体:对应
onDraw(Canvas)
方法。 - 绘制子View: 对应
dispatchDraw(Canvas)
方法。 - 绘制滑动相关和前景: 对应
onDrawForeground(Canvas)
- 绘制背景:对应
2、MeasureSpec
MeasureSpec 是 View 的测量规则。通常父控件要测量子控件的时候,会传给子控件 widthMeasureSpec 和 heightMeasureSpec 这两个 int 类型的值。这个值里面包含两个信息,SpecMode 和 SpecSize。一个 int 值怎么会包含两个信息呢?我们知道 int 是一个4字节32位的数据,在这两个 int 类型的数据中,前面高2位是 SpecMode ,后面低30位代表了 SpecSize。mode 有三种类型:UNSPECIFIED
,EXACTLY
,AT_MOST
- EXACTLY:精准模式,当 width 或 height 为固定 xxdp 或者为 MACH_PARENT 的时候,是这种测量模式
- AT_MOST:当 width 或 height 设置为 warp_content 的时候,是这种测量模式
- UNSPECIFIED:父容器对当前 View 没有任何显示,子 View 可以取任意大小。一般用在系统内部,比如:Scrollview、ListView。
3、View的事件分发机制
在我们的手指触摸到屏幕的时候,事件其实是通过 Activity -> ViewGroup -> View
这样的流程到达最后响应我们触摸事件的 View。
说到事件分发,必不可少的是这几个方法:dispatchTouchEvent()、onInterceptTouchEvent()、onTouchEvent。
接下来就按照Activity -> ViewGroup -> View
的流程来大致说一下事件分发机制。
我们的手指触摸到屏幕的时候,会触发一个 Action_Down 类型的事件,当前页面的 Activity 会首先做出响应,也就是说会走到 Activity 的 dispatchTouchEvent()
方法内。在这个方法内部简单来说是这么一个逻辑:
- 调用
getWindow.superDispatchTouchEvent()。
- 如果上一步返回 true,直接返回 true;否则就 return 自己的
onTouchEvent()。
这个逻辑很好理解,getWindow().superDispatchTouchEvent()
如果返回 true 代表当前事件已经被处理,无需调用自己的 onTouchEvent;否则代表事件并没有被处理,需要 Activity 自己处理,也就是调用自己的 onTouchEvent。
getWindow()
方法返回了一个 Window 类型的对象,这个我们都知道,在 Android 中,PhoneWindow 是Window 的唯一实现类。所以这句本质上是调用了PhoneWindow
中的superDispatchTouchEvent()
。
而在 PhoneWindow 的这个方法中实际调用了mDecor.superDispatchTouchEvent(event)
。这个 mDecor 就是 DecorView,它是 FrameLayout 的一个子类,在 DecorView 中的 superDispatchTouchEvent()
中调用的是 super.dispatchTouchEvent()
。到这里就很明显了,DecorView 是一个 FrameLayout 的子类,FrameLayout 是一个 ViewGroup 的子类,本质上调用的还是 ViewGroup的dispatchTouchEvent()
。
分析到这里,我们的事件已经从 Activity 传递到了 ViewGroup,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下 ViewGroup 中的这几个事件处理方法。
在 ViewGroup 中的 dispatchTouchEvent()
中的逻辑大致如下:
- 通过
onInterceptTouchEvent()
判断当前 ViewGroup 是否拦截事件,默认的 ViewGroup 都是不拦截的; - 如果拦截,则 return 自己的
onTouchEvent()
; - 如果不拦截,则根据
child.dispatchTouchEvent()
的返回值判断。如果返回 true,则 return true;否则 return 自己的onTouchEvent()
,在这里实现了未处理事件的向上传递。
通常情况下 ViewGroup 的 onInterceptTouchEvent()
都返回 false,也就是不拦截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序列,比如 Down 事件、Move 事件……Up事件,从 Down 到 Up 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序列,对应着手指从按下到抬起这一系列的事件,如果 ViewGroup 拦截了 Down 事件,那么后续事件都会交给这个 ViewGroup的onTouchEvent。如果 ViewGroup 拦截的不是 Down 事件,那么会给之前处理这个 Down 事件的 View 发送一个 Action_Cancel 类型的事件,通知子 View 这个后续的事件序列已经被 ViewGroup 接管了,子 View 恢复之前的状态即可。
这里举一个常见的例子:在一个 Recyclerview 钟有很多的 Button,我们首先按下了一个 button,然后滑动一段距离再松开,这时候 Recyclerview 会跟着滑动,并不会触发这个 button 的点击事件。这个例子中,当我们按下 button 时,这个 button 接收到了 Action_Down 事件,正常情况下后续的事件序列应该由这个 button处理。但我们滑动了一段距离,这时 Recyclerview 察觉到这是一个滑动操作,拦截了这个事件序列,走了自身的 onTouchEvent()
方法,反映在屏幕上就是列表的滑动。而这时 button 仍然处于按下的状态,所以在拦截的时候需要发送一个 Action_Cancel 来通知 button 恢复之前状态。
事件分发最终会走到 View 的 dispatchTouchEvent()
中。在 View 的 dispatchTouchEvent()
中没有 onInterceptTouchEvent()
,这也很容易理解,View 不是 ViewGroup,不会包含其他子 View,所以也不存在拦截不拦截这一说。忽略一些细节,View 的 dispatchTouchEvent()
中直接 return 了自己的 onTouchEvent()
。如果 onTouchEvent()
返回 true 代表事件被处理,否则未处理的事件会向上传递,直到有 View 处理了事件或者一直没有处理,最终到达了 Activity 的 onTouchEvent()
终止。
这里经常有人问 onTouch 和 onTouchEvent 的区别。首先,这两个方法都在 View 的 dispatchTouchEvent()
中,是这么一个逻辑:
- 如果 touchListener 不为 null,并且这个 View 是 enable 的,而且 onTouch 返回的是 true,满足这三个条件时会直接 return true,不会走
onTouchEvent()
方法。 - 上面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,就会走到
onTouchEvent()
方法中。所以 onTouch 的顺序是在 onTouchEvent 之前的。
4、dp 和 sp 的区别
dp:一种基于屏幕密度的抽象单位。在每英寸160点的显示器上,1dp=1px。不同设备有不同的显示效果,这个和设备硬件有关,px= dp (dpi/160)
sp:主要用于字体显示,与刻度无关的一种像素,与dp类似,但会随着系统的字体大小改变
三、线程与进程
1、Bundle机制
Bundle实现了Parcelable接口,所以他可以方便的在不同进程间传输,这里要注意我们传输的数据必须能够被序列化;
- 使用场景:
- Activity状态数据的保存与恢复涉及到的两个回调:void onSaveInstanceState (Bundle outState)、void onCreate (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)
- Fragment的setArguments方法:void setArguments (Bundle args)
- 消息机制中的Message的setData方法:void setData (Bundle data)
- Bundle底层使用的是ArrayMap,这个集合类存储的也是键值对,但是与HashMap不同的是,HashMap采用的是“数组+链表”的方式存储,而ArrayMap中使用的是两个数组进行存储,一个数组存储key,一个数组存储value,内部的增删改查都将会使用二分查找来进行,这个和SparseArray差不多,只不过SparseArray的key值只能是int型的,而ArrayMap可以是Map型,所以在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两个集合代替HashMap去优化性能;
2、Handler机制
Handler的作用是负责跨线程通信,这是因为在主线程不能做耗时操作,而子线程不能更新 UI,所以当子线程中进行耗时操作后需要更新 UI时,通过 Handler 将有关 UI 的操作切换到主线程中执行。
说到 Handler,就不得不提与之密切相关的这几个类:Message、MessageQueue,Looper。
- Message:Message 中有两个成员变量值得关注:target 和 callback。
- target 其实就是发送消息的 Handler 对象
- callback 是当调用
handler.post(runnable)
时传入的 Runnable 类型的任务。post 事件的本质也是创建了一个 Message,将我们传入的这个 runnable 赋值给创建的Message的 callback 这个成员变量。
- MessageQueue: 消息队列很明显是存放消息的队列,值得关注的是 MessageQueue 中的
next()
方法,它会返回下一个待处理的消息。 - Looper:Looper 消息轮询器其实是连接 Handler 和消息队列的核心。如果想要在一个线程中创建一个 Handler,首先要通过
Looper.prepare()
创建 Looper,之后还得调用Looper.loop()
开启轮询。- **
prepare()
**: 这个方法做了两件事:首先通过ThreadLocal.get()
获取当前线程中的Looper,如果不为空,则会抛出一个RunTimeException,意思是一个线程不能创建2个Looper。如果为null则执行下一步。第二步是创建了一个Looper,并通过ThreadLocal.set(looper)。
将我们创建的Looper与当前线程绑定。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消息队列的创建其实就发生在Looper的构造方法中。 - **
loop()
**: 这个方法开启了整个事件机制的轮询。它的本质是开启了一个死循环,不断的通过MessageQueue的next()
方法获取消息。拿到消息后会调用msg.target.dispatchMessage()
来做处理。其实我们在说到 Message 的时候提到过,msg.target
其实就是发送这个消息的 handler。这句代码的本质就是调用handler的dispatchMessage()。
- **
- Handler:Handler 的分析着重在两个部分:发送消息和处理消息。
- 发送消息:其实发送消息除了 sendMessage 之外还有 sendMessageDelayed 和 post 以及 postDelayed 等等不同的方式。但它们的本质都是调用了 sendMessageAtTime。在 sendMessageAtTime 这个方法中调用了 enqueueMessage。在 enqueueMessage 这个方法中做了两件事:通过
msg.target = this
实现了消息与当前 handler 的绑定。然后通过queue.enqueueMessage
实现了消息入队。 - 处理消息: 消息处理的核心其实就是
dispatchMessage()
这个方法。这个方法里面的逻辑很简单,先判断msg.callback
是否为 null,如果不为空则执行这个 runnable。如果为空则会执行我们的handleMessage
方法。
- 发送消息:其实发送消息除了 sendMessage 之外还有 sendMessageDelayed 和 post 以及 postDelayed 等等不同的方式。但它们的本质都是调用了 sendMessageAtTime。在 sendMessageAtTime 这个方法中调用了 enqueueMessage。在 enqueueMessage 这个方法中做了两件事:通过
3、Looper死循环为什么不会导致应用卡死,即使不会的话,它会慢慢的消耗越来越多的资源吗?
- 对于线程即是一段可执行的代码,当可执行代码执行完成后,线程生命周期便该终止了,线程退出。而对于主线程,我们是绝不希望会被运行一段时间,自己就退出,那么如何保证能一直存活呢?简单做法就是可执行代码是能一直执行下去的,死循环便能保证不会被退出,例如,
binder
线程也是采用死循环的方法,通过循环方式不同与Binder
驱动进行读写操作,当然并非简单地死循环,无消息时会休眠。但这里可能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,既然是死循环又如何去处理其他事务呢?通过创建新线程的方式。真正会卡死主线程的操作是在回调方法onCreate/onStart/onResume
等操作时间过长,会导致掉帧,甚至发生ANR
,looper.loop
本身不会导致应用卡死。 - 主线程的死循环一直运行是不是特别消耗CPU资源呢? 其实不然,这里就涉及到
Linux pipe/epoll
机制,简单说就是在主线程的MessageQueue
没有消息时,便阻塞在loop
的queue.next()
中的nativePollOnce()
方法里,此时主线程会释放CPU资源进入休眠状态,直到下个消息到达或者有事务发生,通过往pipe管道写端写入数据来唤醒主线程工作。这里采用的epoll
机制,是一种IO多路复用机制,可以同时监控多个描述符,当某个描述符就绪(读或写就绪),则立刻通知相应程序进行读或写操作,本质同步I/O,即读写是阻塞的。 所以说,主线程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休眠状态,并不会消耗大量CPU资源。
4、主线程的消息循环机制是什么?
事实上,会在进入死循环之前便创建了新binder线程,在代码ActivityThread.main()
中:
1 |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|
Activity的生命周期都是依靠主线程的 Looper.loop
,当收到不同Message
时则采用相应措施:一旦退出消息循环,那么你的程序也就可以退出了。 从消息队列中取消息可能会阻塞,取到消息会做出相应的处理。如果某个消息处理时间过长,就可能会影响UI线程的刷新速率,造成卡顿的现象。
thread.attach(false)
方法函数中便会创建一个Binder线程(具体是指ApplicationThread
,Binder
的服务端,用于接收系统服务AMS
发送来的事件),该Binder线程通过Handler
将Message
发送给主线程。「Activity 启动过程」
比如收到msg=H.LAUNCH_ACTIVITY
,则调用ActivityThread.handleLaunchActivity()
方法,最终会通过反射机制,创建Activity
实例,然后再执行Activity.onCreate()
等方法;
再比如收到msg=H.PAUSE_ACTIVITY
,则调用ActivityThread.handlePauseActivity()
方法,最终会执行Activity.onPause()
等方法。
主线程的消息又是哪来的呢?当然是App进程中的其他线程通过Handler发送给主线程进程。
5、Handler同步屏障是什么
Handler Message 种类
Handler的Message种类分为3种:
普通消息
屏障消息
异步消息
其中普通消息又称为同步消息,屏障消息又称为同步屏障。
我们通常使用的都是普通消息,而屏障消息就是在消息队列中插入一个屏障,在屏障之后的所有普通消息都会被挡着,不能被处理。 不过异步消息却例外,屏障不会挡住异步消息,因此可以这样认为:屏障消息就是为了确保异步消息的优先级,设置了屏障后,只能 处理其后的异步消息,同步消息会被挡住,除非撤销屏障。
屏障消息如何插入消息队列
同步屏障是通过MessageQueue的postSyncBarrier方法插入到消息队列的。源码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private int postSyncBarrier(long when) {
synchronized (this) {
final int token = mNextBarrierToken++;
//1、屏障消息和普通消息的区别是屏障消息没有tartget。
final Message msg = Message.obtain();
msg.markInUse();
msg.when = when;
msg.arg1 = token;
Message prev = null;
Message p = mMessages;
//2、根据时间顺序将屏障插入到消息链表中适当的位置
if (when != 0) {
while (p != null && p.when <= when) {
prev = p;
p = p.next;
}
}
if (prev != null) { // invariant: p == prev.next
msg.next = p;
prev.next = msg;
} else {
msg.next = p;
mMessages = msg;
}
//3、返回一个序号,通过这个序号可以撤销屏障
return token;
}
}postSyncBarrier方法就是用来插入一个屏障到消息队列的,可以看到它很简单,从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知道如下:
- 屏障消息和普通消息的区别在于屏障没有tartget,普通消息有target是因为它需要将消息分发给对应的target,而屏障不需要被分发,它就是用来挡住普通消息来保证异步消息优先处理的。
- 屏障和普通消息一样可以根据时间来插入到消息队列中的适当位置,并且只会挡住它后面的同步消息的分发。
- postSyncBarrier返回一个int类型的数值,通过这个数值可以撤销屏障。
- postSyncBarrier方法是私有的,如果我们想调用它就得使用反射。
- 插入普通消息会唤醒消息队列,但是插入屏障不会。
屏障消息的工作原理
我们知道MessageQueue是通过next方法来获取消息的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Message next() {
//1、如果有消息被插入到消息队列或者超时时间到,就被唤醒,否则阻塞在这。
nativePollOnce(ptr, nextPollTimeoutMillis);
synchronized (this) {
Message prevMsg = null;
Message msg = mMessages;
if (msg != null && msg.target == null) {//2、遇到屏障 msg.target == null
do {
prevMsg = msg;
msg = msg.next;
} while (msg != null && !msg.isAsynchronous());//3、遍历消息链表找到最近的一条异步消息
}
if (msg != null) {
//4、如果找到异步消息
if (now < msg.when) {//异步消息还没到处理时间,就在等会(超时时间)
nextPollTimeoutMillis = (int) Math.min(msg.when - now, Integer.MAX_VALUE);
} else {
//异步消息到了处理时间,就从链表移除,返回它。
mBlocked = false;
if (prevMsg != null) {
prevMsg.next = msg.next;
} else {
mMessages = msg.next;
}
msg.next = null;
if (DEBUG) Log.v(TAG, "Returning message: " + msg);
msg.markInUse();
return msg;
}
} else {
// 如果没有异步消息就一直休眠,等待被唤醒。
nextPollTimeoutMillis = -1;
}
//...
}
}在注释2如果碰到屏障就遍历整个消息链表找到最近的一条异步消息,在遍历的过程中只有异步消息才会被处理执行到
if (msg != null && msg.target == null){}
中的代码。屏障消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就挡住了所有的普通消息。
同步屏障的作用
我们的手机屏幕刷新频率有不同的类型,60Hz、120Hz等。60Hz表示屏幕在一秒内刷新60次,也就是每隔16.6ms刷新一次。屏幕会在每次刷新的时候发出一个 VSYNC 信号,通知CPU进行绘制计算。具体到我们的代码中,可以认为就是执行
onMesure()
、onLayout()
、onDraw()
这些方法。view绘制的起点是在viewRootImpl.requestLayout()
方法开始,这个方法会去执行上面的三大绘制任务,就是测量、布局、绘制。但是调用requestLayout()
方法之后,并不会马上开始进行绘制任务,而是会给主线程设置一个同步屏障,并设置 VSYNC 信号监听。当 VSYNC 信号的到来,会发送一个异步消息到主线程Handler,执行我们上一步设置的绘制监听任务,并移除同步屏障。
6、什么是IdleHandler?
介绍:
IdleHandler
是MessageQueue
内定义的一个接口,一般可用于做性能优化。当消息队列内没有需要立即执行的message
时,会主动触发IdleHandler
的queueIdle()
方法。返回值为 false,即只会执行一次;返回值为 true,即每次当消息队列内没有需要立即执行的消息时,都会触发该方法。1
2
3
4
5public final class MessageQueue {
public static interface IdleHandler {
boolean queueIdle();
}
}使用方式:
通过获取
looper
对应的MessageQueue
队列注册监听。1
2
3
4
5
6
7Looper.myQueue().addIdleHandler(new MessageQueue.IdleHandler() {
public boolean queueIdle() {
// doSomething()
return false;
}
});源码解析:
IdleHandler 的执行源码很短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Message next() {
// 隐藏无关代码...
int pendingIdleHandlerCount = -1; // -1 only during first iteration
int nextPollTimeoutMillis = 0;
for (; ; ) {
// 隐藏无关代码...
// If first time idle, then get the number of idlers to run.
// Idle handles only run if the queue is empty or if the first message
// in the queue (possibly a barrier) is due to be handled in the future.
if (pendingIdleHandlerCount < 0
&& (mMessages == null || now < mMessages.when)) {
pendingIdleHandlerCount = mIdleHandlers.size();
}
if (pendingIdleHandlerCount <= 0) {
// No idle handlers to run. Loop and wait some more.
mBlocked = true;
continue;
}
if (mPendingIdleHandlers == null) {
mPendingIdleHandlers = new IdleHandler[Math.max(pendingIdleHandlerCount, 4)];
}
mPendingIdleHandlers = mIdleHandlers.toArray(mPendingIdleHandlers);
}
// Run the idle handlers.
// We only ever reach this code block during the first iteration.
for (int i = 0; i < pendingIdleHandlerCount; i++) {
final IdleHandler idler = mPendingIdleHandlers[i];
mPendingIdleHandlers[i] = null; // release the reference to the handler
boolean keep = false;
try {
keep = idler.queueIdle();
} catch (Throwable t) {
Log.wtf(TAG, "IdleHandler threw exception", t);
}
if (!keep) {
synchronized (this) {
mIdleHandlers.remove(idler);
}
}
}
// Reset the idle handler count to 0 so we do not run them again.
pendingIdleHandlerCount = 0;
// While calling an idle handler, a new message could have been delivered
// so go back and look again for a pending message without waiting.
nextPollTimeoutMillis = 0;
}- 在
MessageQueue
里next()
方法的 for 死循环内,获取mIdleHandlers
的数量pendingIdleHandlerCount
; - 通过
mMessages == null || now < mMessages.when
判断当前消息队列为空或者目前没有需要执行的消息时,给pendingIdleHandlerCount
赋值; - 当数量大于 0,遍历取出数组内的
IdleHandler
,执行queueIdle()
; - 返回值为
false
时,主动移除监听mIdleHandlers.remove(idler)
;
- 在
使用场景:
- 如果启动的
Activity
、Fragment
、Dialog
内含有大量数据和视图的加载,导致首次打开时动画切换卡顿或者一瞬间白屏,可将部分加载逻辑放到queueIdle()
内处理。例如引导图的加载和弹窗提示等; - 系统源码中
ActivityThread
的GcIdler
,在某些场景等待消息队列暂时空闲时会尝试执行 GC 操作; - 系统源码中
ActivityThread
的Idler
,在handleResumeActivity()
方法内会注册Idler()
,等待handleResumeActivity
后视图绘制完成,消息队列暂时空闲时再调用AMS
的activityIdle
方法,检查页面的生命周期状态,触发activity
的stop
生命周期等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BActivity
跳转CActivity
时,BActivity
生命周期的onStop()
会在CActivity
的onResume()
后。 - 一些第三方框架
Glide
和LeakCanary
等也使用到IdleHandler
;
- 如果启动的
7、什么是HandlerThread?
- HandlerThread本质上是一个线程类,它继承了Thread;
- HandlerThread有自己的内部Looper对象,可以进行looper循环;
- 通过获取HandlerThread的looper对象传递给Handler对象,可以在handleMessage方法中执行异步任务;
- 创建HandlerThread后必须先调用HandlerThread.start()方法,Thread会先调用run方法,创建Looper对象。
HandlerThread其实就是在一个子线程内部自己创建并管理了一个Looper。 - 如果经常要开启线程,接着又是销毁线程,这是很耗性能的,HandlerThread 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
- HandlerThread 由于异步操作是放在 Handler 的消息队列中的,所以是串行的,但只适合并发量较少的耗时操作
8、进程间的通信方式有哪些?
Bundle/Intent传递数据:
可传递基本类型,String,实现了Serializable或Parcellable接口的数据结构。Serializable是Java的序列化方法,Parcellable是Android的序列化方法,前者代码量少(仅一句),但I/O开销较大,一般用于输出到磁盘或网卡;后者实现代码多,效率高,一般用户内存间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传输。
文件共享:
对同一个文件先后写读,从而实现传输,Linux机制下,可以对文件并发写,所以要注意同步。顺便一提,Windows下不支持并发读或写。
Messenger:
Messenger是基于AIDL实现的,服务端(被动方)提供一个Service来处理客户端(主动方)连接,维护一个Handler来创建Messenger,在onBind时返回Messenger的binder。
AIDL:
AIDL通过定义服务端暴露的接口,以提供给客户端来调用,AIDL使服务器可以并行处理,而Messenger封装了AIDL之后只能串行运行,所以Messenger一般用作消息传递。通过编写aidl文件来设计想要暴露的接口,编译后会自动生成响应的java文件,服务器将接口的具体实现写在Stub中,用iBinder对象传递给客户端,客户端bindService的时候,用asInterface的形式将iBinder还原成接口,再调用其中的方法。
ContentProvider:
系统四大组件之一,底层也是Binder实现,主要用来为其他APP提供数据,可以说天生就是为进程通信而生的。自己实现一个ContentProvider需要实现6个方法,其中onCreate是主线程中回调的,其他方法是运行在Binder之中的。自定义的ContentProvider注册时要提供authorities属性,应用需要访问的时候将属性包装成Uri.parse(“content://authorities”)。还可以设置permission,readPermission,writePermission来设置权限。 ContentProvider有query,delete,insert等方法,看起来貌似是一个数据库管理类,但其实可以用文件,内存数据等等一切来充当数据源,query返回的是一个Cursor,可以自定义继承AbstractCursor的类来实现。
Socket
9、ANR发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
ANR的全称是application not responding,是指应用程序未响应,Android系统对于一些事件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,如果超过预定时间能未能得到有效响应或者响应时间过长,都会造成ANR。一般地,这时往往会弹出一个提示框,告知用户当前xxx未响应,用户可选择继续等待或者Force Close。
首先ANR的发生是有条件限制的,分为以下三点:
- 只有主线程才会产生ANR,主线程就是UI线程;
- 必须发生某些输入事件或特定操作,比如按键或触屏等输入事件,在BroadcastReceiver或Service的各个生命周期调用函数;
- 上述事件响应超时,不同的context规定的上限时间不同
- 主线程对输入事件5秒内没有处理完毕
- 主线程在执行BroadcastReceiver的onReceive()函数时10秒内没有处理完毕
- 主线程在前台Service的各个生命周期函数时20秒内没有处理完毕(后台Service 200s)
那么导致ANR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简单的总结有以下两点:
- 主线程执行了耗时操作,比如数据库操作或网络编程,I/O操作
- 其他进程(就是其他程序)占用CPU导致本进程得不到CPU时间片,比如其他进程的频繁读写操作可能会导致这个问题
那么如何避免ANR的发生呢或者说ANR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?
- 避免在主线程执行耗时操作,所有耗时操作应新开一个子线程完成,然后再在主线程更新UI
- BroadcastReceiver要执行耗时操作时应启动一个service,将耗时操作交给service来完成
- 避免在Intent Receiver里启动一个Activity,因为它会创建一个新的画面,并从当前用户正在运行的程序上抢夺焦点。如果你的应用程序在响应Intent广播时需要向用户展示什么,你应该使用Notification Manager来实现
四、项目架构
1、MVC
M——模型层(Model)负责处理数据的加载或者存储
V——视图层(View)负责界面数据的展示,与用户进行交互
C——控制器层(Controller)负责逻辑业务的处理
在MVC模式中,View层可以直接访问Model层和Controller层,所以View层包含Model层信息和Controller层的业务逻辑处理
优点:
- 耦合性低,生命周期成本低,部署快,可维护性高,适用于快速开发的小型项目
缺点:
- 不适合大型,中等项目,View层Controller层连接过于紧密
- View层对Model层的访问效率低
- 一般的高级UI页面工具和构造器不支持MVC模式
注意:
- Activity和Fragment既有View的性质,又具有Controller的性质,导致Acyivity和Fragment很重
- MVC中View层与Model层直接交互,所以Activity和Fragment与Model的耦合性很高
2、MVP
M——数据层(Model)负责对数据的存取操作,例如对数据库的读写,网络的数据的请求等
V——视图层(View)负责对数据的展示,提供友好的界面与用户进行交互,Android通常将Activity或者Fragment作为View层
P——控制器层(Presenter)连接View层与Model层的桥梁并对业务逻辑进行处理
MVP执行流程:
- View层收到用户的操作
- View层把用户的操作交给Presenter
- Presenter直接操作Model层进行业务逻辑处理
- Model层处理完毕后,通知Presenter
- Presenter收到通知后,去更新View层
在MVP模式中,Model与View无法直接进行交互,所以Presenter层会从Model层获得数据,适当处理后交给View层进行显示,Presenter层将View层和Model层进行隔离,使View和Model之间不存在耦合,同时将业务逻辑从View层剥离
优点:
- 模型与视图完全分离,修改View而不Model
- 可以更高效的使用Model,所有的交互都发生在——Presenter内部
- 将一个Presenter用于多个视图,而不需要改变Presenter的逻辑,View变化比Model变化频繁
- 逻辑结构清晰,View层代码不再臃肿
缺点:
- MVP模式基于接口设计,会增加很多类,代码逻辑虽然清晰,但代码量庞大
- MVP适用于中小型项目,大型项目慎用
MVC和MVP的主要区别:
- MVP中View与Model并不直接交互,而是通过与Presenter交互来与Model间接交互
- MVC中Controller是基于行为的,并且可以被多个View共享,Controller可以负责决定显示哪个View
- MVP中Presenter与View的交互是通过接口来进行的,更有利于添加单元测试。
- MVC中View可以与Model直接交互,通常View与Presenter是一对一的,但复杂的View可能绑定多个Presenter来处理逻辑
注意:
- MVP中将这三层分别抽象到各自的接口当中,通过接口将层次之间进行隔离
- Presenter对View和Model的相互依赖也是依赖于各自的接口,符合了接口隔离原则
- Presenter层中包含了一个View接口,并且依赖于Model接口,从而将Model层与View层联系在一起
- View层会持有一个Presenter成员变量并且只保留对Presenter接口的调用,具体业务逻辑全部交由Presenter接口实现类中处理
3、MVVM
M——Model(模型)实体模型,定义实体类,获取业务数据模型,如通过数据库或者网络来操作数据等
V——View(视图)布局文件(XML),主要进行控件的初始化设置
VM——ViewModel(控制器):连接 View 与 Model 的中间桥梁,ViewModel 与 Model 直接交互,通过DataBinding将数据变化反应给View
注:ViewModel可以理解为View与Presenter的合成体
优点:
- 低耦合
- MVVM 模式中,数据处理逻辑是独立于 UI 层的
- ViewModel 只负责提供数据和处理数据,不会持有 View 层的引用
- View 层只负责对数据变化的监听,不会处理任何跟数据相关的逻辑
- View 层的 UI 发生变化时,也不需要像 MVP 模式那样修改对应接口和方法实现,一般情况下ViewModel 不需要做太多的改动
- 数据驱动
- UI 的展现是依赖于数据的,数据的变化会自然的引发 UI 的变化,而 UI 的改变也会使数据 Model 进行对应的更新
- ViewModel 只需要处理数据,而 View 层只需要监听并使用数据进行 UI 更新
- 异步线程更新Model
- Model 数据可以在异步线程中发生变化,此时调用者不需要做额外的处理
- 数据绑定框架会将异步线程中数据的变化通知到 UI 线程中交给 View去更新
- 方便协作
- View 层和逻辑层几乎没有耦合,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,可以一个人负责 UI,一个人负责数据处理。并行开发,保证开发进度
- 易于单元测试
- ViewModel 层只负责处理数据,在进行单元测试时,测试不需要构造一个 fragment/Activity/TextView 等来进行数据层的测试
- View 层也一样,只需要输入指定格式的数据即可进行测试,而且两者相互独立,不会互相影响
- 数据复用
- ViewModel 层对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逻辑,尤其是使用 Repository 模式时,获取数据的逻辑完全是可以复用的
- 开发者可以在不同的模块,多次方便的获取同一份来源的数据
- 同样的一份数据,在版本功能迭代时,逻辑层不需要改变,只需要改变 View 层即可
五、Kotlin
1、扩展函数原理
扩展函数实际上就是一个对应 Java 中的静态函数,这个静态函数参数为接收者类型的对象,然后利用这个对象就可以访问这个类中的成员属性和方法了,并且最后返回一个这个接收者类型对象本身。这样在外部感觉和使用类的成员函数是一样的:
1 | // 这个类名就是顶层文件名+“Kt”后缀 |